随着打磨机的飞速转动,一块手指粗的木料渐渐变成了文刀的刀柄……
文刀,是文房裁纸刀的别称,也是文人案头的常设品,被称作是文房“第五宝”。作为济南“和圣文刀”第7代传承人,54岁的柳森林8岁起跟着爷爷学手艺,如今他已建立起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柳森林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柳森林和他的文刀作品
“一把文刀知千年历史。”柳森林介绍,文刀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和圣”柳下惠,当时柳下惠将建筑所剩的边角料做成铲子、刀子送给乡人用,并在刀上刻以文字以告人们不得伤人,被后人称之为“文刀”,“发明纸之后,文刀就成了文房必备的工具,明清时期备受文人雅士青睐。”
柳森林的“和圣文刀”多以木材、竹子和牦牛骨为主,与其他文刀最大的不同便是不用金属作刀刃。2017年,“和圣文刀”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森林和他的文刀作品
虽然文刀制作技艺传承了下来,但不仅是普通人,连一些文人墨客似乎都不知文刀为何物,这令柳森林很忧心。“如果人人都不知道文刀是什么,它是很难传承下去的。”柳森林说,“得有创新、生命力,这些老物件才能真的活过来”。如今,柳森林做的文刀刃柄分离,不仅刀柄的材质有了更多选择,还加入雕刻等元素。
创新之外,柳森林也在尝试着文刀的产业化发展。他说,祖辈传下来的不只是手艺,只有让文刀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才能让它和背后的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济南时报)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