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泉城广大市民了解历史悠久的泰山石刻文化,让喜爱拓片书法艺术的朋友们近距离欣赏泰山精美的艺术品,济南市博物馆特从泰安市博物馆引进《镌刻的历史——泰山石刻拓片精品展》。展览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泰山石刻拓片作品近40件,涵盖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全面反映了上自秦汉、下至民国两千余年来中国书法流变的脉络,是泰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出时间:7月19日至8月底。
展出地点:济南市博物馆第一展厅。
【金·重修天封寺记碑】
碑立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原在泰安城东南旧县村天封寺,1978年移置泰山岱庙。碑文详细记载了天封寺的兴废沿革,并言及泰安城的历史变迁。金学士党怀英撰文、书丹并篆额。党怀英能诗文,兼工书法,尤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此碑书法展拓秀整,为党怀英楷书之佳作。
党怀英(1134年—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冯翊人(今陕西大荔)。北宋太尉党进十一代孙,金朝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祖籍同州冯翊,其父纯睦为泰安军录事参军,举家迁奉符南城(今泰安市)。少年时与辛弃疾共师亳州刘瞻同门读书。性喜山水,常以诗酒自娱,放浪山水之间,入仕前隐居徂徕山,筑竹溪庵,读书吟诗。工诗善文,兼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金章宗明昌年间,为一时文坛盟主,党怀英诗、文、书法、史学都取得一定成就。“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
历史著录的党怀英书碑或篆额碑刻有50余处,其中多为隶书和篆额,而《重修天封寺碑记》则为楷书,弥足珍贵。
【元·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碑】
碑立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碑文正书,额篆“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碑文主要阐述了泰山主生死的神威及东岳蒿里山神祠的兴废。碑原立蒿里山森罗殿后,1972年移置泰山岱庙。
此碑为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平路道教提点张志纯大炼师重修蒿里山神祠而立,文学家翰林集贤学士徐世隆撰文,泰安州知事徐汝嘉书丹。古人以为人死精魂归于泰山蒿里,其山有神,立七十五司,出入死生之所也。故人们常说:人死其魂拘于蒿里。
蒿里山,又名高里山、英雄山,位于泰山火车站南,汉以前称作“高里山”。为古代帝王的禅地之所,《汉书》中多处记载了汉武帝“亲禅高里”。约到魏晋时期,出现“蒿里”之称。蒿里山曾建有规模宏大的蒿里山神祠,又名森罗殿。
【明·崔应麒“题晒经石水帘诗”题刻】
题晒经石水帘
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
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薯凝烟。
梵音溅沫干还湿,曲涧流云断复连。
选胜具觞恣幽赏, 题诗愧乏笔如椽。
诗作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位于泰山经石峪西崖壁上,草书,崔应麒撰并书。其书法有王献之、怀素笔意,自成一体,为泰山石刻中草书佳品。
崔应麒,字献河,明获鹿县(今河北省鹿泉市)人。隆庆五年进士,曾任五台、潍县、汲县知县,后历任户部主事、户部郎中、济南知府、河南按察副使、四川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等职。
崔应麒《题晒经石水帘》为七言律诗,刻在经石峪西侧的巨石上。经石之北,有大石横亘,下有崖隙,旧时溪水自短崖下泻,点缀如珠,故称水帘。该诗一气呵成,其水帘、幽谷、铭刻相映争辉,如行云流水,似龙飞凤舞,为泰山增辉加色。
【清·御制汉柏之图碑】
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泰山岱庙汉柏院内,由抚臣富明安刻制。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弘历第四次至泰山,赏岱庙汉柏后,回到京师凭记忆绘成此图。乾隆皇帝一生著文吟诗,笔墨留于大江南北,但其画作留存较少,岱庙这通乾隆御制画碑非常珍贵。
乾隆皇帝一生十余次登临泰山,留下130余首诗文,其中六首为汉柏诗,由此可知其喜爱汉柏程度之深。
“御制汉柏图”碑额作柳叶篆,碑阳刻汉柏一株,跋曰:“岱庙东院汉柏六株,森郁庭宇,信数千年神物。其东北隅一株尤为轮囷奇古,壬午初夏南巡回跸经此,默识其状,以归毡庐,清暇点笔成图,并系短句;遥望嵩山结昆仲,近临西院是云仍。大椿岁月犹虚拟,万古埢桓永瑞凝。”此段文字多漫漶不识。
岱庙汉柏因其久远的树龄和古雅的身姿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历代留有众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也有描绘其曼妙身影的碑刻。现存岱庙的“汉柏图”碑刻有四通,分别为汉柏院内西北角高台上的明代陈昌言“汉柏图赞”碑和清代乾隆皇帝“御制汉柏图”碑,另外两通立于雨花道院西侧,为刘海粟“汉柏图”和林锴“汉柏图”。本次展览也展出了明汉柏图赞碑拓片作品。
明汉柏图赞碑立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位于泰山岱庙汉柏院内。碑阳刻汉柏一株,形象逼真,碑左下侧行书《汉柏图赞》,陈昌言题画。陈昌言(1598-1655),字禹前,号泉山,斗筑居、中道庄主人,著有《先草集》、《山中集》、《斗筑居集》若干卷。
【清·乾隆谒岱庙诗碑】
碑刻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位于泰山岱庙天贶殿前露台碑亭内。碑阳刻《谒岱庙作》诗一首。碑阴题《谒岱庙六韵》,碑北侧题《谒岱庙瞻礼作》,皆乾隆帝作诗并行书。
碑文内容主要是谒岱庙、拜泰山神,表明乾隆皇帝并不举封禅,而是虔诚地为民祈福。碑北侧诗《谒岱庙瞻礼作》称“来因瞻岱宗,岱庙谒诚恭。封禅事无我,阜安祈为农。代天敷物育,福国赐时雍。九叩申虔谢,八旬实罕逢。”从乾隆的诗中不仅能窥见帝王踪迹,而且还能反映出帝王封禅的演变。
封禅大典虽然早已被废除,但延续下来的祭祀活动仍然非常盛行。不仅帝王出巡,乃至天子、太后六十及八十寿辰,都要亲自谒泰山神,并登岱朝拜碧霞元君。所以岱庙乾隆祭祀碑是研究泰山祭告活动和清代帝王生活的重要史料。
济南市博物馆 乔琳
2018年8月16日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