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母亲”后人讲述拥军故事 让“红嫂精神”代代传
2019-04-01 10:54:50  来源:央视网  作者:

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

大众网·海报新闻临沂3月29日讯(记者 仪首歌)3月28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点亮沂蒙精神地标”采访团来到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在现场向成员们讲述“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当年的爱党拥军故事。

抗战期间,王换于家是红色堡垒户,罗荣恒、徐向前、朱瑞等党政军革命领导干部,都曾在她家里生活工作过。1939年,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42名革命后代。3年时间里,王换于自己家的4个孩子因照顾不周不幸夭折,而战时托儿所里的八路军子女们没有伤着一个。王换于还组织群众积极抢伤员,救活了《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厚葬革命烈士陈若克母女遗体,冒着生命危险保存党史资料。王换于不畏牺牲、拥军爱党,被称作“沂蒙母亲”。

于爱梅讲述了以“沂蒙母亲”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红嫂的故事,“在沂蒙山牺牲的烈士们很多都是无名英雄,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于爱梅说,“我要将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弘扬新时期沂蒙精神。”。

多年来,于爱梅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百岁红嫂”张淑贞的女儿,自觉传承沂蒙精神,弘扬爱国拥军光荣传统,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讲述沂蒙精神和革命历史故事。花甲之年的退休教师于爱梅沿着英雄祖母王换于的足迹,让“红嫂精神”代代相传。

采访团参观红嫂纪念馆

在位于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里,记载着很多像王换于一样的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拥军模范王步荣、舍子拥军方兰亭、宁死不屈的吕宝兰、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背后是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用生命写就的军民鱼水赞歌。

抗战时期的沂蒙红嫂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她们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凝成了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之情。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红嫂几乎承担了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共做了3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 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近10万人。

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半个多世纪以来,沂蒙红嫂已成为女性拥军模范的代名词。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Copyright © www.sd-ai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最佳分辨率1440*900 IE最低兼容8.0版本 鲁ICP备1103577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