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歌剧《沂蒙山》提到的煎饼,咋有那么多“传奇”
2019-09-26 10:43:18  来源: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作者:周学泽

9月24日晚19点整,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震撼上演,这部红色主题浓郁、山东特色突出、艺术水平高超的优秀文艺作品,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歌剧《沂蒙山》不但呈现了山东军民的抗战场景,还展现了山东百姓广阔而丰富的生活场景,将碾谷子、摊煎饼等沂蒙百姓的日常生活描摹的生动细致。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们特别怀念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特别怀念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不朽贡献的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在这其中,煎饼作为沂蒙根据地的一种特殊食品,也让人们产生特殊的兴趣。

1,煎饼,革命年代的“军粮”

在今天的沂蒙山,仍然流唱着“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歌曲。相似的歌词,我们在延安、西柏坡等老革命根据地,同样能听到,“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

作为战争年代的“军粮”,煎饼让人印象深刻。《沂蒙》《沂蒙六姐妹》《南下》《红日》《英雄孟良崮》等影视剧中,于宝珍等“沂蒙红嫂”为前线部队战士摊煎饼充军粮的场景,让全国各地的人们认识了沂蒙煎饼。

可以说,沂蒙煎饼,正像延安等地的小米一样,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标志物,是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作出过历史贡献的独特食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煎饼让人特别怀念。

在今天的沂蒙山,仍然流传着陈毅让战士学会吃煎饼的故事。当年进入沂蒙山的新四军,很多是南方人,吃米饭长大的。米饭较软,煎饼比较硬,所以新四军到沂蒙山,首先要过“吃煎饼关”。于是陈毅下命令,全体官兵要尽快学会吃煎饼,要把吃煎饼当作一次攻坚战。

过了“吃煎饼关”的战士,就如猛虎下山,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可以说,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煎饼是前方将士的主食,每逢大的战役,摊煎饼都是重要的后勤工作。比如,孟良崮战役期间出现的女性英模群体,她们组织村中妇女积极支前,为部队运弹药、做军鞋,还要筹粮草、摊煎饼;在淮海战役期间,支前队伍向前方运送了大量物资,其中煎饼是重要的军粮。

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曾深情地说:“支前的民工达五百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小推车推的物资里边,煎饼作为主食,是特别重要的,所以,煎饼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确实作出了独特历史贡献。

2,煎饼是怎样一种食物

作为沂蒙山人,对煎饼不陌生,小时候曾有10多年吃煎饼的经历,而且几乎是顿顿吃。

煎饼的制作相当复杂。先是从玉米棒上脱粒,再将玉米粒放到石碾上碾碎。玉米粒不能碾得过细,过细就只能做玉米糊糊了。然后是将玉米碎粒放在桶里或缸里泡上几日,等发酵得差不多的时候,上电磨加工成煎饼糊子。成了煎饼糊子,就可以放在鏊子上摊煎饼了。即时摊得煎饼带一丝甜味,放一两天再摊就有点酸味——酸煎饼,农家一般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把握时候。

小时候加工煎饼大体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有时推碾推得太久,感觉也非常熬人;尤其是电磨加工糊糊的地方,噪声很大,时常发出尖锐的机器声,而且带着尾音,我们小孩都不愿去。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加工煎饼糊子用的是石磨,形状是两片圆形巨石上下对合,中间留一“下粮食”的圆孔。我记事的时候,各家各户的石磨大体完好,但基本都已经弃用。

后来到县城中学后,吃馒头多了,但煎饼仍时不时地吃一些。许多同学都来自较远的乡镇,每到周末,就会骑着自行车或步行,从家里带回一包袱煎饼。一包袱煎饼可以吃上一周,一般到周末快吃完的时候,赶回家再拿回一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沂蒙山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县是贫困县,许多人吃煎饼加咸菜度过了中学时光。

后来走出大山,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沂蒙山区把煎饼当作主食。在地理上,沂蒙山区范围扩大一点,可以换一个泰沂山系的名称,即山东中部以泰山、蒙山、鲁山和沂山4座海拔超过1000米的大山为骨架,构成的隆起带,大致说来,其范围西至泰山,东到潍坊的临朐、东南到日照的五莲山、南到临沂费县、兰陵,西南延伸至枣庄抱犊崮一带。

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上述区域的煎饼基本都吃过。回味起来,在沂蒙山的中部腹地一带,味道最为纯正,由中部向四周,煎饼的工艺水平逐步降低——但也不全部如此,比如,泰安处于泰沂山系西部边缘,但煎饼做得很有名气。

3,煎饼“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煎饼是一种很独特的食品,其独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诸多主食里边,其做工工序可以说是最复杂的,比诸多面食的加工都要复杂。二是制作工序里边,有一个明显的脱水工序,或者说是先浸水,再脱水。正是这最后的脱水工序,使其成为一种可以长期储存的食品。

1998年初春,我和同事曾经到淄博市沂源县燕涯乡采访,中午吃饭的时候,这个乡的一位同志一边吃煎饼,一边对煎饼的制作产生思考,他说:“煎饼先泡水,后脱水,整个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人们为什么花这么多功夫制作这样一种食品?我认为,煎饼在古代应该属于一种逃荒避难甚至战备食品。煎饼脱水制作后,既轻盈又不容易变质。轻盈,是它便于携带;不容易变质,使它可以长期储存——注意通风晾晒,最长可以保存两个月没有问题。煎饼的两个特点,使它可以满足逃荒避难和战备的需要,战争年代就是士兵的干粮。”

对于这位同志的观察考证,我后来一吃煎饼就想起,联系到文化地理上有关记载和解放战争中的有关煎饼的故事,更感觉其所言不虚。如《论语》所载“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就是孔子在泰山附近碰见一民夫为避苛政而隐居泰山,说明泰沂山系自古就是一个可以避难的所在。国际民俗学会最高资格会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乌丙安曾对沂蒙山区民俗进行过考察论证,他指出:自14世纪以来,经过多次移民冲击,外来人口基本改变了当地的人文结构。乌丙安的考察论证,说明沂蒙山区在战争动荡年代,可能是人们习惯涌入避难的地方。

在沂蒙山区,常有“十里不同俗”的说法,一些称呼和用语有时变个村,叫法就不一样,甚至留有一些古语,这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当地种姓较杂、外来迁入人口较多的情况。不排除,许多人是因为战争、饥荒等因素而进入泰沂山系区域并留居。从历史和地理上看,沂蒙山区属于东部战略高地,常常是兵家储备力量之所,战争情境下就需要一种便于携带和能够长期储存的食品,煎饼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

如今,战争已经远去,煎饼以其味美香醇依然深受人们喜爱,成了人们发家致富的商品。到蒙山旅游,人们会发现当地有多姿多彩的煎饼种类,比如小米煎饼、玉米煎饼、面煎饼、柿子煎饼、高粱煎饼、地瓜煎饼等等,而且煎饼已经品牌化,有十里香煎饼、红嫂煎饼,煎饼成了当地人发家致富的途径之一,受到游客的欢迎。

煎饼的吃法如今也多种多样。“煎饼卷大葱”更多地成了一种调侃,即使卷大葱,也得蘸一点甜酱,而煎饼卷葱花豆腐、煎饼卷碎虾等吃法较为常见。煎饼的优点还被其他名吃甚至洋餐馆吸纳,比如,中华著名老字号“全聚德,用薄面皮卷吃烤鸭,其实是吸收了煎饼的卷吃特点;像肯德基的老北京鸡肉卷,则明显是入乡随俗,吸收了中国人吃煎饼的方法。

Copyright © www.sd-ai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最佳分辨率1440*900 IE最低兼容8.0版本 鲁ICP备1103577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