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袁殿华:“无腿英雄”带领战友闯出另一番天地
2019-12-26 09:37:08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张迪

编者按:山东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山东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双招双引”等措施,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攀升,展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这就是山东”大型系列报道,从重大工程、行业发展、平台建设、夜经济、生态环境、旅游美食等多个方面,为您展示那些让人心动的山东人、山东事、山东景。

这就是山东系列报道(303)

退役军人袁殿华:“无腿英雄”带领战友闯出另一番天地

\

袁殿华在东明县伤残军人福利厂门前

\

袁殿华谈起工厂生产的服装头头是道

\

大众网·海报新闻东明12月24日讯(记者 张迪)身在军营,为救战友,他不幸失去双腿;走出部队,他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带领战友共同致富,他就是一级伤残军人、二等功臣袁殿华。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近退役军人袁殿华,感受“无腿英雄”自强不息的赤子之心。

“无腿英雄”,身残志坚奋勇前行

袁殿华于1966年出生在东明县菜园集乡袁老家村,1983年,17岁的他满怀憧憬走进部队大门,勤奋、刻苦的他很快获得了多次嘉奖。1985年,他在前线执行军事任务中,为救受伤战友身负重伤,昏迷了7天7夜。“救战友时顾不得想其他的,只是遵从内心第一想法便冲了上去。”袁殿华坚定地说。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已失去膝盖下的双腿。

失去双腿的袁殿华先后两次做了截肢手术,并安装了假肢,从最初的不适应到丢掉双拐、抛开轮椅独自站起来,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一次次跌倒、一次次重新站起来。“现在我自行车、摩托车都可以骑,经过改造的汽车我也可以驾驶。”袁殿华说。

从部队退役的袁殿华,本可以依靠功劳,领取国家的优抚金过日子,但骨子里流淌的军人血液让他不甘心安于现状,他拖着沉重的假肢,努力尝试过很多工作,从开店卖酱菜到承包鱼塘,只身闯荡上海、西藏。“在西藏时,我的苗木绿化公司搞的有声有色,我还把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移栽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现如今西藏的银杏树都是我移栽过去的。”袁殿华言语间充满了骄傲。

“一帮长短不齐汉,亦学夸父追太阳”

走进袁殿华的东明县伤残军人福利厂,大门两侧两行大字“一帮长短不齐汉,亦学夸父追太阳”格外引人注目,靠近道路有一排破旧的砖瓦房,作为袁殿华的办公室和处理尾货的小屋,三个新建的厂房罗列在厂内,按裁剪区、仓库、工作间分开,生产车间内,不少工人坐在缝纫机前,低着头,手里拿着布料不停地来回移动,衣服、面料整齐地堆积在仓库里。

2005年底,袁殿华从西藏回乡探亲,战友聚会时他得知,不少战友下岗,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比较艰苦。“当时的我对下岗没什么概念,但看到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生活如此困难,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决定带领战友们一起创业。”袁殿华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11名退役军人多多少少凑了些钱开始了创业路。

说干就干的袁殿华开始为了创业忙前忙后,从办理手续到购买原料,他拖着假肢四处奔波,他的腿经常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袁殿华说:“当时很多部门得知我们的情况,都给了不少帮助,十分感谢他们。”

2006年11月,带着另外10名伤残战友的希望,在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明县伤残军人福利厂正式开工。

“当时想的比较简单,厂内最初用工除了伤残军人,其他也都是伤残人士。”袁殿华告诉记者,但实际生产所遇到的困难是自己没有想到的,由于员工都是伤残人士,文化水平较低,尽管消耗大量的精力,工作效率仍然很低。

“一帮长短不齐汉,亦学夸父追太阳”,工厂创建一年多一直未见盈利,袁殿华开始转变思路,招收正常工人,伤残战友们也竭尽全力为工厂创收,走路不方便的,就在厂内坚持工作,可以走路的,就出去拉业务。袁殿华自己身先士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拖着假肢奔波谈业务。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假肢连接处的皮肤淤血化脓,肿胀得装不下假肢,他拿出剃须刀片将脓包划开,挤出脓血,剔出烂肉,敷上牙膏,缠上纱布,套上假肢,咬紧牙关继续坚持。

由亏转盈,福利厂迈出新篇章

经过不懈努力,福利厂终于开始了盈利,他们生产的手套、拖布、防护帽、工作服等劳保产品陆续投放市场,袁殿华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战友们把钱都交给我,工厂寄托着他们的希望,我不能让大家失望。”袁殿华说,最多时,工厂有60余名员工,伤残军人20余人。

目前,福利厂生产的工作服都具有阻燃、防静电、酸碱类化学品防护作用。“劳保服装都是为了工人们的生命安全,对此,我们一点也不敢马虎。”说起自己生产的服装,袁殿华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全市范围内,只有福利厂拥有LA劳安认证,当时为了这个认证,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培养专业人员、购置实验设备。

把好质量关,传承部队的光荣传统,带着建厂的初衷,福利厂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圆了袁殿华带领战友共同致富的梦。时至今日,当时创办工厂入股的11人仅有袁殿华和另外一人仍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其余的都已退休。“这个厂是我们的寄托,希望这个厂可以坚持下去,安置更多的伤残军人和社会残疾人,不辜负我们的名字‘东明县伤残军人福利厂’。”袁殿华语气中透露着坚定。

心里刻着忠诚,时刻想着奉献,身残不丢军魂,永保军人血性。福利厂墙上书写着退役军人心底最执着的信念。这个简陋的福利厂,这个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的精神家园也在一步一步地迈出坚定的步伐,书写出新的篇章。

Copyright © www.sd-ai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最佳分辨率1440*900 IE最低兼容8.0版本 鲁ICP备1103577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