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一直在被温暖打动
2019-12-31 16:59:09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

真的难以想象,21世纪的第一个20年,今天就要挥手离我们而去了。

我们一同经历的2019年,是如此不寻常,又如此寻常。70年家国同梦,我们一起见证辉煌与精彩;365天涓涓细流,我们不敢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

这一年,我们更快了。让所有记者都转型为“24小时记者”,生怕手速一慢,一条好新闻就会晚一分钟被你们看到。

这一年,我们更稳了。挖掘这个城市的温暖与美好,我们一直在路上,因为心里很笃定,总有更感动的事、更精彩的人在前方等着我们。

我们是如何遇见并记录下这些温暖的人和事的?现在,记者们要开始讲述了。

\

首席书虫聂绍铮:继续读书吧!管它有没有用

每年年初,我们都会盘点上一年济南市民的阅读情况,看看大家最爱看什么书,看看谁是这座城市借书最多的人。某种程度上,数据里藏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今年也是如此,但却遇到了惊喜——75岁的聂绍铮老人。老人排在山东省图书馆借阅榜单的最前列,全年借阅了383册图书,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天读1.04本。记者与他联系上时,他说,自己流浪35年,无儿无女,一年前才回到济南。

\

1月17日,在聂绍铮位于鞭指巷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我们见到了他。老人很耐心地给大家讲他半生的流浪和阅读的乐趣。他说,多年的漂泊,让他害怕与人交流,唯一的爱好便是读书,当初去省图办借阅证也是鼓足了勇气。与今年走红的“流浪大师”沈巍不同,聂绍铮并没有那么深厚的积累和渊博的知识,有些字,他甚至还需要查字典。

如今的聂绍铮,从鞭指巷的小屋搬到了位于腊山北路的公租房,一间40平方米的小单间。除了亲人的接济,每月还有330块钱的低保。房间没有多余装修,除铁床外,大多家具都是他从垃圾站捡回来的,干干净净,甚至称得上温馨——两张破沙发,上面铺着清爽的被单;一台由快餐盒、锡纸和细水管改造而成的吊灯,颇具宜家范儿;两根树枝加上些废旧木材组装成的梯子衣架,与当下年轻人追逐的潮品很像;钟表、自行车也都是捡回来的,修修补补,依旧好用。

另外的改变,是借书的路程。搬到西边来,聂绍铮还是习惯去省图借书,每三天或一周去一趟,早晨6点半出发,倒两趟车,再步行一段路,恰好能赶在8点半省图开门时到达。他借书的范围也从中国传统文学、社科类图书扩展到世界的文学、历史及社科类图书。“省图书架上有关美国的书基本被我看完了。”聂绍铮说。

很多读者被聂绍铮的故事感动,也有读者说,老人已经那么大年纪,读书还有什么用?这一次采访,我们问了问聂绍铮对这种声音的看法。他说,国人对读书是有误解的,为什么一定要有用呢?真要说对自己有用的话,那可能在于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书,“但那时候没条件,现在条件好了,有暖气、有大玻璃窗户,就抓紧时间看,也算是圆梦吧。”

足球少女作出了人生选择

6月17日,《济南时报》报道了商河县孙集镇足球少女相雅慧的幸福与烦恼,让很多人了解到一个热爱足球的农村女孩要付出多少努力。时隔半年,在继续上初中还是走职业化道路之间,她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

相雅慧所就读的孙集镇中心小学,是远近闻名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也是济南市24所足球特色学校中唯一的农村学校。相雅慧是六年级一班的学生,2019年6月,在2018-2019中国城市少儿足球联赛(济南赛区)比赛中,相雅慧作为孙集镇中心小学U10女子足球队的绝对核心,一人打进75粒进球,将“最佳射手”的奖项收入囊中。 幸福与烦恼结伴而至。相雅慧被济南市足管中心教练楚咏相中,受邀进入济南市体校学习,接受专业体系的足球训练,获得走上职业化道路的机会。第一次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相雅慧有些慌了神,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

7月底,相雅慧第一次坐飞机出省,跟随球队去云南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城市少儿足球联赛全国总决赛,获得了第7名;10月5日,在2019年山东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联赛中,她又率领济南代表队U11女子队以六战全胜战绩夺冠。捧起冠军奖杯的她,笑得一如既往的甜。

记者从她的教练王长礼那里得知,相雅慧已经作出了选择,几个月前婉拒了楚咏的邀请,并未选择职业足球这条道路,接下来将会跟普通孩子一样,毕业后升入孙集镇的初中学校就读。

相信,那些曾经与足球有关的日子,将来一定会是她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

“桃援结义”接力上演续篇

7月23日,我接到一条南部山区东泉泸村村民的求助线索:村里数十万斤的桃子卖不出去,全都烂在了地里。第二天一早我和同事便赶到了村里采访。

我跑三农新闻已经快三年,对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并不感到新鲜。但当进入这个村看到眼前的一幕,仍让我觉得“触目惊心”:进村马路边形成了数百米的桃子批发市场,但很少看到来采购的商贩,果农们顶着烈日望眼欲穿。大片桃林中,成熟的桃子挂在枝头无人收,任凭它掉在地上,空气中四处弥漫着腐烂的味道。年近七旬的果农李尚莲急得在自家地里落了泪。

\

当晚,我把白天采访到的信息反馈给报社,报社领导同事当即决定来一场“桃援结义”帮一帮他们。第二天报道一经发出,立即引起极大关注,当天时报热线和农户的联系电话都被打爆了,很多爱心企业想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华联超市当晚就进村考察,收购南山桃。后来,在《济南时报》连续报道下,数十家爱心企业与农户们取得联系,为近10万斤桃子找到了销路。济南市商务局也迅速予以关注,28日就组织近20家商贸企业主动与南部山区管委会对接,带来“长效药”。

\

事情过去两个月,10月的一天,我意外接到李尚莲老人的电话。电话那头她高兴地向我报喜。原来,桃子卖完后,她和老伴又忙着料理花椒树,今年花椒行情好,弥补了不少损失。家里种了20多年的桃树,她也没想着放弃,“一入冬就开始剪枝。”她说。 当驰援南山桃暂告段落时,“桃援结义”却没有结束。与桃相隔不远的南山核桃又正处在“命运的转折点”,“桃援结义”第二季,接力上演了。

98岁“铲车奶奶”回村了

1921年出生的赵元合,在东皋西村住了一辈子,育有六个儿女,从战乱年代走进和平岁月,见证了时代更迭、岁月变迁。六个儿女也都很孝顺,轮流负责照顾老人起居。2019年8月11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利奇马台风,将章丘区东皋西村整体淹没。水灾发生之时,她正好在三儿子高玉农家住着,两人被困在屋里,积水已经没过腰部,水还在猛涨着,情况一度十分危急。当时,正在现场报道灾情的两名新时报记者丁国彬和卢震,一同跟随消防员杨猛入村参与救援,最终数人合力将赵元合母子一起救出,乘坐挖掘机脱险。

\

在水灾渐渐褪去之后,记者曾登门拜访过一次赵元合老人。当时,她住在大女儿高月美家中,在谈到乘坐的那艘特殊的“大铁船”时,还咧着嘴笑了。

\

12月17日,记者再次拨通了其大女儿高月美的电话。“母亲已经回村啦,一切都挺好的!”高月美说,母亲在自己家把身体养好后,前些日子放心不下,又搬回到东皋西村住了,毕竟在那里住习惯了。“家里也都收拾好了,日子还跟以前一样过,她身体各方面也都挺好的,谢谢各位的关心了!”

“妈妈的眼睛”有了心事

2019年1月,我在一次采访中路过遥墙街道办事处徐家寨村,听到有村民说起村里懂事的11岁男孩刘奉智,他每天都接送失明的妈妈韩祥美外出替老人按摩,且从6岁开始就会炒菜,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听闻后,我在村里等了一下午,见到接妈妈回家的小奉智。

我拿出了手机,站在一旁,没有经过提前“预演”、没有任何摆拍,真实拍摄到了儿子来接妈妈的整个过程。这则真实动人的视频和稿件1月21日在济南时报微信公号、微博、时视频等全网首发后,点击量共计达到430多万次。很多热心市民深为感动,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家庭贫困的小奉智一家,也有热心医院为韩祥美的眼睛做了相关检查和治疗。

\

一年过去了,小奉智升入初中,学习成绩依然很好。然而,他上中学后却多了一份沉重的心事:“学校离家有20里地,平时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天接送妈妈的任务落到了身体不好的姥姥身上”。

韩祥美安慰奉智,要把精力多放在学习上,不要在意家里的事情。“真的很感谢媒体的关注,这一年来有很多好心人帮助我们,让我们感到社会的温暖。”韩祥美说。

生活的甜美,让她们不再抱怨

31岁的宫燕来自山东泰安,在快手上是手工主播;40岁的刘凤灵来自河南周口,是唱歌主播。她们都是先天性成骨不全患者,也就是人们口中的“瓷娃娃”。

为了孩子身在济南打拼的两人,原本八竿子打不着。2019年3月12日,期望有一技之长的街头歌手刘凤灵在快手上联系上宫燕,想学习手工编织,故事从此开始,两家人结成了“瓷实”的一家人。

\

2019年10月,新时报公益栏目《从新认识你》上线,记者们根据宫燕一边摆摊一边照顾儿子义义的场景为她拍摄了一组亲子写真,得知她没拍摄过写真甚至没穿过裙子,又为她拍摄了一组少女写真,圆了她的“少女梦”。宫燕说,家里经济上比刚来济南的时候稳定了很多,“吃饭已经不成问题,只盼着义义明年能恢复得好一些。”

12月10日,记者联系到刘凤灵,学会了手工编织的她已经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和摆摊销售一些帽子、鞋子、杯套,街头卖唱不再是她唯一的收入。“我已经很久没有发表抱怨生活的视频了。”刘凤灵说,现在的生活使她感觉更有尊严,人开朗了很多,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期望。

“大衣哥”:我准备歇歇了

6月11日,我第一次去菏泽单县朱楼村采访“大衣哥”朱之文,彼时他因天天被围堵被借钱、生活被围观而频频出现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朱之文说成名9年了,他到现在都还不适应,也从不觉得自己是个“明星”。

\

自那次采访后,我不时会接到朱之文的电话,他会跟我说又有多少人在他们家门前堵他,又有人以什么理由向他借钱,甚至还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找上门说他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每次通话结束,他总会说上一句:“没打扰您吧,谢谢您听我说这些。”

现在,朱之文依然很忙。12月9日,当我再次拨通他的电话时,听筒那边一片嘈杂声。他说,他正在承德演出,“累得要爬不起来了,都是通过朋友找来的,我也不好拒绝,不能凉了大家的心。”他深深叹了一口气,说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现在一个月至少有十场演出,大半时间都是在高铁或者飞机上度过,他觉得自己有点“吃不消了”。

\

朱之文告诉我,他想了个法子,准备装病来拒绝这些接连不断的邀约。“说腰疼腿疼头发丝疼都行,我准备歇歇了。”

67岁得女的夫妇:一切都好

10月25日,“枣庄67岁产妇自然受孕产下一女婴”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26日,我和同事奔赴枣庄,于12:38在新时报App最早发出独家消息“67岁产妇已转入普通病房,给孩子取名天赐”,18:20发出更多对当事人双方的独家采访。

\

10月30日,黄维平在自己朋友圈晒出一张与孩子拉手的照片,并配文“大手与小手。”12月9日,黄维平在自己朋友圈写道“刚刚收到医院转给我的贺卡,感谢您素不相识的北京朋友,这是正能量,有您的祝福,我们会生活的更好。”贺卡上写道:“你们创造了奇迹,祝你们健康平安,祝小天赐茁壮成长。”

时隔近两个月,我再次拨通了黄维平的电话,黄维平说天赐早已出满月,自己很忙,现在和妻子的身体状况都挺好,“一切都好。”

对“一路热血”的五个“谢谢”

10月3日早上6点,聊城仙庄村100多号村民,跨越130公里赴济南献血,救因重症在济医治的同村的姜风英。这一腔的热血,经《济南时报》和新时报报道后,刷屏数日。

\

47天后,11月19日,还是早上6点,村支部书记孙乐文和村两委成员,一行四人从聊城出发,接姜风英回村,同时给济南市传染病医院送了一面锦旗。姜风英穿着女儿买的大红色衣服,正式出院:“每天都想着回家,这次终于能回去了。”

\

12月8日,记者再次拨通了姜风英小儿子任保山的电话,他说,被医生下过病危通知书的母亲,已经能做简单的饭菜,洗轻薄的衣物,“生病前,她身体底子就挺好,地里的农活没少干。”被问到现在家里还有没有难处,任保山爽朗地笑了,“那么大的事都经历过了,没什么难处能难倒我们家。”他们兄弟姊妹有5人,再加上全村人的共同分担、全社会的关注,困难就没那么难了。

挂电话之前,任保山说:“再替母亲谢谢全村村民,谢谢孙乐文书记,谢谢聊城和济南两地的交警,谢谢社会上的爱心人,谢谢媒体。”

烧伤双胞胎可以回家过年了

12月3日下午,冬日的阳光透过窗子照进病房,一多半儿洒在了小鸿和小浩的病床上。

小鸿发烧了,38.5℃,窝在被子里怎么也不肯露出脑袋。无奈之下,母亲楚彩云将他从被子里提溜出来,灌退烧药;另一只手还要扯着小浩,怕他到处乱跑。丈夫刘纪献又出去打零工了,得到天黑才能回来。

\

距离上一次采访这对来自聊城的重度烧伤双胞胎已经过去两个月,病房也不再只属于小鸿、小浩和他们爸妈,还住进来两位烫烧伤的患者。其中一个被烫伤手指的是刚过一岁生日的孩子,每当这个孩子喊着抱抱时,楚彩云总是投以羡慕的目光;面对重度烧伤的双胞胎,一岁孩子的姥姥总是小声念叨“可怜,可怜……不容易,不容易……”

对这对聊城烧伤双胞胎的关注始自2018年7月,对时报记者而言已成了一份责任,“接力棒”传到我手里已是第四棒。我的报道10月18日发出后,楚彩云说收到了一万多元捐款,还有一些社会爱心人士来看望兄弟俩,但小浩上幼儿园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医生说,他们年底就可以回聊城老家了,“让回家过年,终于可以回家了。”楚彩云言语中透着兴奋。

章丘大葱销路不再愁

12月18日,章丘区张辛村田地里忙个不停,村支书张明带领着五六个村民,将一捆捆分拣好的大葱搬上卡车,运往章丘周边各地。“今天又订了4万多斤,村里大葱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再过几天就能全卖光。”张明兴奋地说道,经过一个月的销售,张辛村已经售出近300万斤大葱,解决了九成的产量,村民们终于能过上个好年了。

\

然而,就在一个月前,张明还在为全村320万斤优质大葱的销路犯愁。今年,由于大葱行市“遇冷”,导致张辛村种植的300多亩大葱滞销,葱农面临“赔钱卖”的境地。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济南时报、新时报App联合张辛村发起爱心订购热线,征集爱心企业进行采购,帮助葱农解决燃眉之急。报道在全省范围引发反响,爱心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济南市区不少企业专程跑到张辛村订购大葱,周边滨州、德州、淄博等地的批发商,也一下子涌入张辛村,大葱销路被顺利打开了。

\

张明还透露一个好消息,前段时间他分别在槐荫区印象济南·泉世界和高新区齐鲁软件园附近租下两处商铺,对村子生产的章丘大葱进行展销,效果很不错,“尤其是高新区那个展销点,几天时间就卖出2000多盒礼盒葱。”

今年,张辛村章丘大葱销路不再困难;明年,这里的大葱也有望有个好去处。“目前张辛村大葱的知名度高了,而且积累了好多新客户,期待明年也能有个好销路。”

光真的照进了乐乐心里

今年3月,我得知了一个小名叫作乐乐的小女孩的故事。乐乐今年6岁,老家在河南,父亲离世,母亲失联,自出生起就跟随爷爷奶奶在济南拾荒为生。眼看到了上学的年纪,乐乐能否跟同龄孩子一样在济南上学成了一家人的心病。

我们报道后,许多市民向他们一家伸出了援手:有学校主动联系了解情况,有爱心市民捐款捐物,大家都把这个小女孩当做了自家小辈,想尽力帮她实现梦想。 当时我在记者手记里写:“愿我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那束光”,如今,光真的照进了乐乐心里。

\

今年9月,乐乐顺利在育贤中学小学部入学,成为了一名一年级新生。今年中秋,乐乐口中的“好心阿姨”为她张罗了一间崭新的房间,课桌、书架、粉红色的玩偶……像其他女孩一样,乐乐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有了属于她的“女孩房”。有好心人帮她报名了舞蹈课、美术课,有爱心机构免费教她学琴。看着老师们发来的课堂小视频,看着视频里领舞的乐乐,爷爷奶奶脸上的笑意一直止不住。

\

2019年即将过去,“新生”乐乐给爱她的叔叔阿姨们准备了一份礼物,是她亲手写的一封信。她将信小心折好,上面还画上了自己最喜欢的笑脸和红心:“叔叔阿姨好,新年快乐,我会好好学习的。”铅笔的字迹很是稚嫩,却是最纯真的心意。

Copyright © www.sd-ai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最佳分辨率1440*900 IE最低兼容8.0版本 鲁ICP备1103577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