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彬:济南市博物馆的新“段子手”
2019-09-16 09:28:55  来源:齐鲁周刊  作者:由卫娟 原文若

济南市博物馆志愿者王立彬老师,因其幽默的讲解风格,引起了一位记者的注意。今天《齐鲁周刊》的由记者,采访了王立彬老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济南市博物馆的新“段子手”。

退休之后,去旅行,看孙子,再就业……都是不错的选择。济钢退休的王立彬不走寻常路,选择在济南市博物馆做志愿者讲解员,用一件件馆藏文物,为来自天南地北的参观者描绘出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名人荟萃的大济南。

他的济普,他的幽默,他的旁征博引,让他的讲解散发着浓浓的济南特色,俨然成为了济南市博物馆一张特殊的名片。

【一件件文物,似乎活了过来,有故事、有生命、有情绪,和今人情感相通、文化相承】

“我们现在人追求的穿皮草吃烧烤,8500年前的济南人其实已经实现了!”在济南市博物馆“远古文化”展厅,有一个山东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后李文化的西河遗址的复原模型,王立彬仔细给观众讲解着半地穴式房屋、古人的狩猎饮食生活习惯,着重讲述模型中间的火堆,他说那是理想之火、信仰之火、和谐之火,保护它不熄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至少需要相当身份的人来守护。

北辛文化出现了鼎,他说那是“釜”的三个支撑经过1000多年,从相知到相恋,终于紧紧拥抱在一起。时代赋予了他们新的使命,他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鼎。再到大汶口文化的象牙梳、可以背的白陶背壶,他请观众想象古人拿着象牙梳,背着那时候的“爱马仕”来到大汶河河边,对着水面梳妆,这时候天上水中各一个月亮,“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介绍济南柴油机厂出土的战国素面双环鑑后,王老师给听众一秒钟谈对济南人的印象。大家凝神思考中,王老师的答案快乐揭晓:济南人的脸大不大?由此,一款古朴平实的文物就深深地烙在了观众心中。李格非和秦季养的墓志很容易被观众忽略过去,他却这样介绍:现在都说“拼爹,而这两位却是拼子女。大家猜猜这是我们济南哪两位名人的父亲?……大名鼎鼎的李清照、山东好汉秦琼啊。朴实的墓志在他的渲染下似乎有了不一样的光辉。

西汉的彩绘乐舞杂技陶俑是市博的镇馆之宝,他这样介绍其中的歌者:一看就是年年参加春晚的大腕啊。

一件件文物,在王立彬的讲解下,似乎活了过来,有故事、有生命、有情绪,和今人情感相通、文化相承,可亲可感。

王立彬与观众互动里带着一种济南人特有的幽默好客。开始讲解前,他会问客人是从哪里来,到了介绍卜骨的时候,这个问题是“伏笔千里”:“今天出门前,我已经占卜过了,适不适宜给山西客人讲解呀?卜骨上的裂缝告诉我,很适合,讲不好都不行,大家不相信我也要相信老祖宗的智慧呀!”说到这里,他和观众一起笑了起来。北宋“刘家功夫针铺”商标铜牌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具有商标广告意义的实物,王立彬特别喜欢,说现在广告具有的企业名称、宣传标语、标志图像都有了,还缺什么呢,让大家短暂思考后他说,“没有联系电话嘛!”又如一件汉代青铜双鱼洗,因为位置比较低,需要观众踮起脚才能看到雕刻在盘底的两条鱼,他会留点时间让观众们一一看过,然后说,“大家都看到了鱼吧,这样大家就都能双喜临门,年年有余。”观众们纷纷被王立彬感染,对珍贵文物终于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看了又看。

在“济南市博物馆志愿者满意度评价表”上,参观者对王老师的评价多是:知识渊博、幽默风趣、讲解全面、耐心仔细等等。8月14日,一位参观者还留下了这样的感慨:作为平生第一次回故乡的山东人,一个人能够享受老师精彩的讲解,非常感动!祝家乡人幸福安康!向志愿者王老师致敬!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现在的王立彬讲解起来滔滔不绝,其实他大半辈子都是个“闷葫芦”。他退休前不好说话,从不谈论是非家长里短,业余时间就是去省图书馆看历史文物方面的书籍。

王立彬今年56岁,去年年底刚刚从济钢管理岗位退休。平常不太上网的他,今年3月份偶然浏览网页时,看到了济南市博物馆招募社会志愿者的公告。怀着对济南历史文物的热爱,他拨通了济南市博物馆的电话。殊不知,这一通电话开始了他“压力山大”而又充实快乐的退休生活。

他总说自己是志愿者里“倒数第一”。报名后,他要在一两周的时间掌握12000字的讲解词。3月31日的志愿者考核时,是所有志愿者参与抽签,抽到哪个展厅就讲哪个展厅。事到临头,王老师觉得自己准备的不充分,而且讲了半辈子的济南话,也担心自己的普通话水平。100多个报名的志愿者中, 也确实有二三十位没有参加考核。但老产业工人最终这样说服了自己:我得给济钢人争气啊。

王老师抽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青铜器展馆。虽然他之前常常去省图阅读相关方面的专业书籍,但他的兴趣点多在礼器方面,不巧的是,他却抽中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兵器。紧张中,他甚至讲错了内容,以为自己会落榜。或许是他讲解中那份济南土著的自豪与认真打动了评委,博物馆综合考虑还是录取了他。

加入志愿者大家庭后,王老师发现:年轻的高校生都是“小鲜肉”、“颜值高”,还有从事历史、文物工作的社会人士,年龄比他大10岁的最年长志愿者也是高校教师。大家经常在微信群里交流专业知识和讲解技巧。王立彬认为自己年龄、专业都不占优势,更加谦虚好学,一方面经常去省图书馆阅读文物著作,背诵诗词和文物上拗口难认的铭文;另一方面,不拘泥于解说词,他根据自己对济南周边文化景点和文物出土地点的熟悉,在解说中添加了很多历史典故,古今贯通,幽默诙谐。没想到,他的小故事、小笑话,小包袱,帮助他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虽然讲解中喜欢说“段子”,王立彬并不认同讲解可以戏说,甚至胡说。他说他是对历史很尊重的人,自己加的内容都是求证过的实事、有趣的小故事,或者无伤大雅的玩笑。在专业讲解方面,他很懂得把握分寸。博物馆里他最喜欢的两件展品,一件叫“节约”,一件叫“范”。“节约”原本是马具上的小物件,取“节制、规范”的意思,而铸造钱币的模子叫“范”。“一个人要成为模范,一定要懂节制”,他说。

王立彬依然记得第一次正式上岗。虽然不太熟练,但王立彬还是拿着稿子坚持脱稿解说,最后跟观众讲明自己是新手请多包涵。之后,他一遍一遍地熟悉讲解词,努力练好普通话,要求自己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也要主动询问是否要求讲解。

他家住在大辛庄的黄台电厂附近,早上七点,王立彬带上他的塑料水杯出了门。他需要倒一次车,用时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位于千佛山脚下的济南市博物馆。自从4月正式上岗以来,王立彬每周都会有一至两次来到市博物馆做志愿讲解,风雨无阻,至今已讲解40多场,累计时长72小时,在市博物馆所有志愿者中排名第一。这么久的“上班”车程,足够年轻白领抱怨一番,但王立彬却不觉得路途遥远时间漫长,反而觉得来得早了可以去泉城公园逛一圈,给游客讲解没尽兴,中午吃完饭,可以约好下午继续“加班”讲。所谓“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如果去的是内心向往之地,沿途平常皆风景,耗费光阴也值得。

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名退休的济南土著,他站着的地方,就是济南,他,就是济南市博物馆和济南人的特殊名片。

\
\
\
\
\
\
\

图/文:齐鲁周刊记者 由卫娟、原文若

Copyright © www.sd-ai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 最佳分辨率1440*900 IE最低兼容8.0版本 鲁ICP备11035775号-5